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治理 >
四川检察官谈电影《第二十条》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www.xc.liangshanpeace.gov.cn 】 【 2024-02-27 11:12:58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image.png


image.png


  图据电影《第二十条》官方微博

  

  截至2月25日,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第二十条》票房突破20亿,成为今年“春节档”第四名。该影片将社会目光再次聚焦在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上,向公众释放了国家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信号,“激活了‘沉睡条款’”,受到了许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宣传,被观众称为检察机关普法的“最强嘴替”。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法律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影片中,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台词,引发了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思考。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请检察官们就电影《第二十条》谈谈他们的观影体会。检察官们用不同的声音和词句告诉记者:“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如我在诉”,为“失语者”发正义之声

  

  影片中,演员赵丽颖饰演的聋哑人郝秀萍,面对欺压、残害和不公对待,只能着急地用手语表达冤屈。那种发不出声、捶胸顿足、无能为力的焦急无助,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郝秀萍似乎代表了一类群体,是那些遭受不法侵害后,不能有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失语者’。”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梁大锋对“郝秀萍”的角色设定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们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注重事实、证据的司法程序,面对走进司法程序所需要的严谨、规范的法律规定,清晰的逻辑思维,合乎规范的文书表达,他们依然不太会发声。”

  

  在现实中,像郝秀萍这样的弱势群体,当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常常感到有冤难申、有苦难诉,他们不知道怎么用法律发声,让维权走向法治。影片所展现的故事让梁大锋受到了警示和鞭策,他反思:“作为司法人员,人民的检察官,法律就是信仰,维护公平正义就是宗旨。在‘失语’的被害人不能表达、不会表达时,本身就代表国家指控犯罪、开展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官,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坚守内心良知,敬畏法律,全面、准确审查认定事实,精准理解法律条文的正义内涵,勇敢肩负起捍卫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什么是高质效办案?就是要通过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让司法裁判结果理直气壮地向全社会大声喊出正义,成为引领社会法治观念的优质“检察产品”,而不是让看似“合逻辑”的假正义在社会上喧嚣,却让真正蒙受的冤屈憋闷在“失语者”的内心。梁大锋告诉记者:“法官、检察官办案应当坚持‘如我在诉’,兼顾天理国法人情良心,全面细致综合审查认定。因为一些看似与本案无关的事实,却可能是损害司法公信力,导致人民群众感受不到公平正义的关键因素。”

  

  “应当具备‘如我在诉’的精神和为民情怀,在与当事人接触交谈中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服务需求,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释法析理、回应诉求、传递关怀,方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司法服务中感受到温暖。”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林路也有着同样的感悟,“换位思考,方能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才能敢于质疑和突破,不断接近客观、公正,更好地兼顾天理、国法与人情,纵使经历千百个案件的摔打,也激情不泯、初心不改。”

  

  “法律没错”,纵有千难万阻亦不退缩

  

  “不同于电影‘上帝视角’下清晰的情节,在司法实践中,案情往往更为复杂,办案人员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更为有限。正当防卫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客观行为和主观心态,需要依靠诸多‘细节’来分析。当证据不足、无法认定相应事实的时候,就难以适用法律、认定‘正当防卫’。”省检察院政治部干部一处副处长李崇涛向记者介绍了司法实践中认定构成正当防卫存在的困难。

  

  “法律不语,需要司法者准确理解、正确运用法律,彰显其蕴含的天理大道、情理法度,达成法理情的最大公约数。”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蔡婧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正如影片中检察官韩明所说,“法律没错”,但如何准确适用法律、彰显公平正义,始终在考验着司法人员的专业、智慧与担当。不论案情有多复杂,不管会遇到多少困难,检察官们都应始终坚持捍卫公平正义,严守底线、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疑点,追求案件背后的真相。

  

  林路表示,作为人民检察官,要在办案过程中努力实现法律专业判断与社会公众朴素正义感的同频共振。首先要摆脱依赖、回归本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办理案件;其次要敢于打破惯性、勇敢质疑,跳出既有的思维方式,坚持独立思考;再则要不断进行自我锤炼,提高法律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坚持以“如我在诉”的精神高质效办理每一个案件,真正做到兼顾天理、国法与人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检察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理性人、法律人”

  

  “电影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大众了解司法机关内部司法理念的悄然变化,理解检察官们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作出的努力,更让检察官们认识到,当我们的司法理念和价值追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同频共振时,那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是一份热血事业,普普通通的小我是真正的人民检察官。”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三级高级检察官曾杰这样评价电影《第二十条》。

  

  与以往同类型影视作品中把检察官打造为“精英”形象的做法不同,《第二十条》把“韩明”这个角色成功塑造成了一个“接地气”的检察官。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的表现,拉近了执法者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看完影片,我没有看法律专家、业内人士影评,却很想知道普通老百姓对这个影片怎么看。”曾杰向记者说道:“当看到普通大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反响时,我内心很激动,真切感受到影片把检察官与老百姓的心拉得更近了。”

  

  “当韩明一边细数案件名称和处理结果,一边将一摞类案资料扔在吕玲玲面前,喊着‘是不是都这么判的’时,我想到这句话在案件讨论时同事说过,庭上交锋时辩护人说过,就连我自己也在心理默念过。”林路回忆着电影里让她印象深刻的情节,陷入了沉思,“20年前,我在法理课堂上学‘正义,就像有一张普罗透斯的脸’。20年过去,我不断反思,我们维护的公平正义到底是什么?”

  

  最后,林路给出了答案:“正义,它不应当是看不清、摸不透的,它应当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检察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理性人、法律人。”

  

  “警惕,别让勇气消失”

  

  在电影中,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韩雨辰在学校为救被欺凌的同学,跟施暴者张科打了起来,把张科打成鼻骨骨折,构成轻微伤。张科的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面对儿子被打选择报警,见义勇为的韩雨辰面临被拘留的处境。“电影抛出了现实的问题,却用高于生活的艺术虚构了一个完美的结果。作为引人向善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释放观众的情感压抑,虽然理想化,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作为一名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者,省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章俊对电影中“校园欺凌”的情节深有感触。

  

  他认为,类似的情节在现实层面要复杂得多。首先,电影中的欺凌事件发生于校园厕所,属于监控盲区,没办法通过调取监控视频来还原案发时的详情。其次,张科的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可能会对查明客观事实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即便见义勇为的事实被查清,对于韩雨辰今后在学校的学习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尚未可知。

  

  “在‘送法进校园’的过程中,学生们关于‘校园欺凌’总有很多问题:当我们遭遇暴力欺凌的时候,是应该还击,还是应该隐忍?当看到其他同学被欺凌时,我们是否应该伸出援手?作为一个父亲,我也会想,如果我的孩子见义勇为制止了暴力欺凌,我是该赞扬他,还是该劝他小心?”章俊认为,少年的世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法律的认识十分单纯。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为了孩子的顺利成长,对坚守法律却有更多的顾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注重保护孩子本身,可是一些诸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精神正能量似乎正在丢失,“警惕,别让勇气消失”。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徐婷婷



编辑:唐玉饶
西昌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