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西昌市公安局东城派出所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
www.xc.liangshanpeace.gov.cn 】 【 2025-05-08 12:06:39 】 【 来源:凉山日报

  4月26日晚9时的西昌邛海17度夜市,烧烤摊的烟火气刚漫过街角,一架无人机已掠过人群上空,将实时画面传回东城派出所指挥大厅。屏幕上,“平安热力图”的红黄预警区不断跳动,值班民警轻点鼠标,3名便衣警力迅速向某酒吧聚集点靠拢——这是西昌主城区70%繁华地带每日上演的“科技守夜”。成立于2020年的东城派出所,管辖着西昌主城区70%的繁华版图,是西昌市的核心区域,日均处置警情超百起。

1.jpg

  面对夜市经济勃发、流动人口激增的治理挑战,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用无人机替代“人海战术”,以“数据跑腿”消解“重复跑路”,让这片“最繁华地段”成为治安治理的“微缩战场”,在方寸街巷间写就“平安答卷”。


  街巷深处“守夜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出击


  4月24日晚,一车辆未关车门,车内放有现金5000元,新民警王雨杭及时通知车主,并给周边每辆车都贴上了专门设计的“防盗车窗提示卡”,开车门盗窃案大幅下降;这是东城派出所“扫街访夜”行动的日常:每晚9时,值班领导张庆带领民警高国松走进烧烤店、奶茶铺、手作摊位,用“聊家常”的方式收集1800余家商户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夜间经济的特殊肌理,派出所绘制的“平安热力图”在指挥室大屏实时跳动。分析研判岗位精准标注出酒吧街、夜市的人流峰值时段,引导警力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街巷深处:车巡的警灯与步巡的肩灯交相辉映,显性用警的“安全感”与便衣防控的“隐蔽性”刚柔并济,实现重点区域“1分钟响应、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


  2024年,民警累计巡逻里程达8万公里,足以绕祖国大陆一圈。街头新设的“警民连心亭”成为最接地气的治理支点,点亮街角温暖。民警驻点期间,既能现场调解游客与商家的消费纠纷,也能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反诈APP。数据显示,今年以来57件民生实事在“聊出来”的信任中迎刃而解,37起电信诈骗在预警劝阻中被及时阻断,20余万元“养老钱”得以保全。酒吧街的午夜时分,两名醉汉的推搡刚起,巡逻民警已带着“矛盾嗅探”的敏锐到场。这份“先知先觉”,源于派出所构建的“风险感知系统”——12345热线的噪音投诉、商户自治群的异常上报、网格员的日常走访,像无数精微的触角,让纠纷萌芽在多元数据碰撞中显现。综合指挥室内,无人机巡航画面同步切换:邛海17度夜市的摊位布局、火把广场的人群密度、春城路的车流走向,在高清镜头下形成动态治安图谱。当系统识别到某烧烤店外聚集人数异常时,值班民警立即调度附近义警前往查看,成功预防3起因排队引发的肢体冲突。


  今年,500余小时的无人机巡航,协助处置34处安全隐患,提前化解436起涉夜经济纠纷,化解率高达99%。凌晨2时的娱乐市集,摊主李大哥的“东城义警”马甲在路灯下格外醒目。这支由商户、安保、热心居民组成的100人队伍,经派出所培训后,成为分布在街区的“移动哨兵”。他们既能在巡逻中发现灭火器过期的安全隐患,也能在纠纷出现时化身“和事佬”——而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转化为商铺租金优惠、优先办理证照等“平安积分”,真正实现“守护平安=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东城义警“警民连心群”的高效运转,正是共治生态的生动注脚:“两队一室”改革之初,派出所民辅警加入辖区各小区微信群,群众有问题直接询问社区民警。一天,一名家长焦急求助称小孩走失,民警马伟杰迅速将小孩照片发至各警民连心群、义警群,通过居民在群内反馈的信息于5分钟内找回走失儿童,此类案例自2025年以来已达14起。在派出所推动下,商户主动上报隐患量同比激增200%,夜间经济投诉量下降40%,消费者好评率攀升至98%。霓虹灯下,警民携手的身影,让“安全感”成为街区最温暖的底色。


  矛盾调解“绣花功夫”“三心调解法”织密平安网


  全国先进调解个人蔡光荣,这位深耕基层40年,历任5个派出所所长的警界“调解专家”,退休后进驻派出所,将法律条文化作家长里短,把“情理法”编织成化解“民转刑”风险的密网。针对医患纠纷、劳资争议等复杂案件,派出所联动司法员、律师组成“专家团”,实施“1333N”工作法:一案一档精细管理,3天回访跟踪进度,30天动态评估,3个月长效管控,N个部门协同发力。


  某火锅店20名员工的欠薪纠纷,在蔡光荣连续3晚的调解下,老板当场签署还款协议;持续半年的噪音投诉,经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专家、民警共同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监测,最终以“共享隔音棉”方案圆满解决;历时4个月,报警30余次的纠纷在蔡光荣的调解下,40多名农民工先拿到了60万元的血汗钱……在“春风联动调解中心”,墙上的“矛盾化解流程图”清晰标注着“警格+网格+义警”的三融治理路径。当网格员发现某小区天然气费用支付引发的集体投诉,立即通过“四川e治采”平台上报,派出所同步启动“三级联调”:初发矛盾由“警务管家+楼栋长”现场劝解,复杂问题转入“社区书记+律师”联合调解,重大纠纷召开街道办、燃气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联席会议。


  这种“预防—调解—修复”的全周期机制,让299件可能升级的纠纷在萌芽期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65%。


  科技赋能“智慧防线”数据编织安全


  指挥室的“三网三墙”管控系统闪烁着蓝光,51名社区民辅警与115名网格员、100名义警的实时位置在电子地图上动态跳动。依托“四川e治采”“雪亮工程”等平台,东城派出所构建起“数据采集——风险研判——精准处置”的智慧闭环:通过热力图分析,提前预判周末商圈的扒窃高发区域,部署便衣警力蹲守;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前科人员活动轨迹,实现重点人员动态管控。


  无人机战队成为空中哨兵,它们掠过邛海湿地的芦苇荡,巡航火把广场的狂欢人群,将高空视角的治安隐患实时回传。周末,无人机在巡查中捕捉到火把广场角落多人聚集推搡、动作异常,派出所民警立即联动前往处置,成功避免一起持械斗殴事件,将案事件处置在萌芽状态。图侦人员利用无人机配合案件办理队对违法人员实施抓捕,巡防科技与人力的深度融合,空中+地面织密防控网,让辖区警情总量同比下降27.1%,治安类警情下降27.7%,群众安全感测评高达99%。


  淬火成钢“藏蓝方阵”在磨砺中铸就忠诚担当


  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用“白加黑”“5+2”的坚守诠释着初心。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内张贴有辖区的高清地图,民警对每处街巷的治安特点、每户重点人员的情况都烂熟于心;副所长王政康自创“双语调解法”,让彝族群众在母语沟通中打开心结;95后辅警小杨在连续蹲守48小时后,成功抓获系列盗窃案嫌疑人,却在结案后累倒在值班室……23平方公里的辖区,8万公里巡逻路,99%的群众安全感——这三个数字,勾勒出东城派出所的“星辰大海”。在这里,科技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融入街巷的温度;警力不仅是执法者,更是治理生态的共建者。


  2023年12月,四川省公安厅授予的集体二等功,是对这支队伍的最高褒奖。但他们更珍视的,是老人握着他们的手说“看到警灯就安心”,是孩子们在“警营开放日”画下的彩色警察叔叔,他们成为了这片繁华街区最朴实的注脚。


编辑:唐玉饶
西昌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