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什邡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一起5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已有一审判决结果,5名被告人中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又2个月。
江面隐匿的渔船在岸边“翻了船”
2023年6月30日凌晨,一艘船体通身被喷涂成黑色的渔船沿着湔江顺流而下,从什邡市境内一路驶至什邡市和广汉市西高镇的交界处。这月黑风高夜出现在湔江水面的黑影,正是趁着夜深人静以电鱼的方式进行非法捕捞的邹某。
当晚,他像往常一样,在捕捞结束后将渔船划进岔河找地方上岸,一边收拾电鱼工具和电得的野鱼,一边等待朋友来接他返家。但这一次,他等来的不是朋友,而是什邡市公安局马井镇派出所的民警。民警现场查获其渔船、电瓶、超声波变压器等电鱼工具以及渔获物若干,其渔获物经称重,确认杂鱼共计29.380千克。待到天明,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前来取野鱼的梁某,在道中被民警截获归案。
同日,公安民警来到周边村庄进行走访,在村民郑某家的院子中发现渔船、电瓶、泵机等电鱼工具,又在院子里的鱼池、鱼桶内发现泥鳅、裸斑、鲢鱼、鲤鱼等水产品。民警现场查获其持有的电鱼工具以及渔获物若干,其中鲢鱼和鲤鱼共计1.774千克。7月4日,郑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到案后,邹某、郑某对其携带违禁工具进行非法捕捞水产品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二人供述,他们将电得的野鱼多次售卖给梁某、庄某,供其经营的农家乐餐饮食用;售卖给曾某,供其转手售卖牟取差价和满足口腹之欲。7月27日,曾某、庄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至此,此次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的“捕销野鱼一条龙”5人团伙,终将自己“捕”入法网。
非法捕捞捞的是鱼更是“渔”
经什邡市公安局侦查及什邡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认定,自2022年7月到2023年6月,邹某向梁某出售非法捕捞的野鱼19次,向曾某出售野鱼24次,向庄某出售野鱼48次,获利共计5万余元。自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郑某向梁某出售非法捕捞的野鱼10余次,获利共计5千余元。虽然邹某、郑某提到有时其非法捕捞的野鱼不能满足梁某、曾某餐饮用途的需要,于是在附近的市场购买一些野鱼,谎称是自己电得的,但是其非法捕捞的规模依然庞大,经专家鉴定,对湔江水域的生态破坏惊人,对水生生物最低直接损害价值达15.3万元。
据什邡市水利局介绍,什邡市位于长江流域,系长江一级支流沱江的上流源头,湔江为沱江一级支流,湔江什邡段长12.52千米,在马井镇境内,属天然水域。作为什邡市境内的重要水域之一,湔江的水体及其水域的生态环境事关什邡民生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5名犯罪嫌疑人进行非法捕捞的时间段正处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十年禁捕期。2020年12月31日,什邡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什邡市境内天然水域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为禁捕期。且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什邡市全市天然水域便禁止捕捞作业、游钓等。
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的电鱼这一非法捕捞方式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一是造成该水域水生生物数量减少,一般来说小鱼小虾们在通电的瞬间就会被电死,而大鱼就算受到电击后侥幸逃脱,性腺发育也会受到损害,从而丧失繁殖能力;二是导致水体污染,电流通入水体后会造成一定水域范围内的氧气耗尽,大量水生生物会在真空水体中因缺氧而死亡,随之沉积水底腐烂,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死水”,水体变黑变臭。破坏生态环境只用一朝一夕,修复生态环境却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的长远累积。
“检察蓝”守护绿水青山
什邡市人民检察院依托“刑事+公益诉讼”专业化办案机制,对该案进行了一体化审查。经审查认为,本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是在明知相关法规的前提下违反水产资源法规,地点上在禁渔区,时间上在禁渔期,手段上以电鱼的禁用方法,长期多次地捕捞水产品,属情节严重,其行为已经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危害了水产资源的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决定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
12月12日,本案在什邡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法院经庭审后依法当场宣判,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被告人邹某、郑某、梁某、庄某、曾某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到有期徒刑1年又2个月。5名被告人庭前自愿缴纳生态修复金共计15.6万元。
发表最后意见阶段,承办检察官针对湔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进行了普法教育,5名被告人听后均深刻认识到了自身行为对湔江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并表示愿意积极参与生态修复。
“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职能,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提供司法保障,为推动长江流域治理贡献检察力量。”承办检察官表示。
赖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