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人民法院海南法庭立足邛泸景区"半城山水"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法行如流"的司法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实践,让公平正义如清泉般浸润民族沃土,以法治力量守护山水生态根脉,在彝乡大地书写了基层治理法治化、民族化、生态化融合的"枫桥新篇"。
青山绿水为证,司法修复让生态重生
2022年村民吉次某某因烟头处理不当,导致31公顷的泸山林木资源被毁。海南法庭践行“劳务代偿+补植复绿”机制,让吉次某某从生态环境破坏者变成了一名生态修复守护者,亲手栽下一颗颗树苗,为青山缝补伤疤。每年2—6月是西昌邛海禁渔期,2024年5月渔民欧某某在邛海的浅水区下了32个地笼捕鱼,严重破坏了生态,法庭不仅对欧某某判处罚金,还让他购买8400尾鱼苗增殖放流。
海南法庭联合主管部门在5A级泸山景区设立全州首个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泸山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146万元修复金注入生态账户,320亩林地重披绿装,46名曾经的破坏者变身巡山护林员,3.2万尾鱼苗在湖底织起了“司法保护网”,司法修复如流水般让生态损伤重获新生。
彝绣织情,“德古”智慧里的法治密码
守护山水固为要,化解人心亦显珍。2025年初,汉族姑娘张某攥着带血的彝绣彩带冲进海南大石板村法官值班室。为化解纠纷,双语法官和通晓彝族伦理经典的“德古”调解员带着张某走进老阿妈的家里,看到老阿妈皴裂的手仍在穿针引线,火塘边孙子裹着单衣取暖,张某得知阿妈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只能靠卖绣品抚养孙子。当时,张某与卖彝绣的老阿妈因语言不通才产生了相互拉扯,对峙瞬间化为愧疚,后来张某买下所有彝绣,并说到:“这些针脚里缝的,是比金线更珍贵的生计”。
在法庭帮助下,老阿妈彝绣如今在大石板村有了固定售卖点和收入,那份调解书更是被阿妈视作珍宝,摆在摊位最显眼处。海南法庭创设“三原色”调解室,赋予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红黑黄三色以新时代的法治寓意:红是党旗指引的方向,黑是法律筑牢的底线,黄色是纪律严明的队伍。“三原色”调解室至今已成功调解460件纠纷,其中166件当场履行,数字背后是无数封像彝族老阿妈摊位上的调解书,它们像面镜子映着“国法为骨、民俗为魂”的治理智慧。
云端解纷,数字时代的司法流速
海南法庭首创“1560”极速解纷机制,景区游客通过扫描景区二维码填报需求后,系统1分钟响应、5分钟联动多部门、60分钟内定分止争。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午间法庭、夜间法庭。近三年来,180件涉旅纠纷在诉前高效化解,平均用时不到3天。科技赋能下的法治,让司法服务如巍峨泸山稳稳矗立、予人依靠,如静澈邛海汩汩流淌、浸润人心。山水作纸,法治为墨。
从泸山焦土到万亩新绿,从火塘争执到绣带传情,海南法庭把“半城山水·法行如流”的理念,写进彝区的朝暮晨昏。生态基地的树苗每年丈量着春天的高度,“德古”调解团的故事随马帮铃声传遍山寨,“1560”机制的二维码如索玛花开遍景区——这方天地间的法治长卷,每一笔都蘸着民心,每一划都连着青山。
来源:西昌市法院